生活美學/石雕藝術家和泉正敏 把自然帶進建築

和泉正敏為「聯合。大於」設計藝術與實用兼具的石雕櫃台。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建築師陳瑞憲還記得與日本石雕大師和泉正敏的第一次相遇。那是10多年前,

關鍵字廣告

,他正忙著打造故宮博物院的「三希堂」茶館,

便宜網站

,午休時間閒庭信步,

產品代銷

,突然看到遠處有位老先生在故宮庭園裡擺石頭。「我先看到石頭,

網路行銷達人

,再看到老先生和石頭之間的關係。」陳瑞憲回憶時,

排名系統

,悸動彷彿猶在眼前:「因為那一剎那的那個畫面,

台中操作排名

,我就對老師很有興趣。」 那位老先生就是國際級的日本石雕藝術家和泉正敏。陳瑞憲上前自我介紹,

虛擬主機租賃

,兩人變成朋友、再變成合作夥伴,最新作品就是「聯合。大於」的兩座櫃台。日本石雕家和泉正敏的手沒有想像中粗糙,但仍然可見清楚的傷疤。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要聆聽、感受到石材想要傳達什麼,才有辦法把它最好的、最漂亮的一面呈現出來。」和泉正敏輕輕撫過作品:「我在作品裡放進了很多的技術、對石材的愛,是很呵護、很珍惜的心情,希望看到作品的人也能感受到。」石雕世家走向國際和泉正敏,1938年生,出身日本四國香川縣高松市牟禮町的石雕世家,代代製作傳統石雕藝品,他卻從世代相傳的工藝中昇華,將藝品變成藝術品,走上國際,也因此受邀為台北故宮布置首件公共藝術品「無為/無不為─聆聽石頭的聲音」。這成為他與陳瑞憲相識的契機。這麼一位以劈裂法釋放石頭生命力的國際級藝術家,依舊謙遜溫和有禮,站在作品前,愛憐地撫過石頭表面,彷彿對話。和泉正敏從小就看父親搬很多石材回家,他也是從小就跟在專業的師傅旁,看著專業的雕刻技術長大,後來又獲得這些師傅們的建議,無懸念地便走上這條路,至今65年。和泉正敏的工作室在園中。 圖/陳瑞憲提供 分享 facebook 和泉正敏說:「石雕藝術需要自己一步步、很扎實地去學習、去鑽研、去磨練自己的技術。每天可能進步一點,每多做一個作品,就感覺好像自己的技術又進步了一些。」老先生很謙虛地說,他在接觸石雕的過程中,一直有崇拜的大師,國際石雕藝術家野口勇就曾是工作夥伴,兩人曾一起工作,合作、也互相激發靈感。陳瑞憲欣賞這兩位,也指出兩人的美學差異:野口勇,人在石頭上留下的痕跡更多,會果斷地決定石頭要變成什麼樣子;和泉正敏則是「在自然裡找一個人工改變最少、著墨最少的石頭,完全用自然的角度考量,而不是用心的意志力去改變。」後者更呼應自然。陳瑞憲分析,野口勇大概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多,而和泉「是真正從日本傳統裡走出來,然後接上世界的美學,變成一個石頭美術的代言人」。讓石材融入自然這與和泉正敏的理念有關。「因為珍惜石材,所以不會太要求石材,而是自己調整,就自然而然就取得平衡。」和泉正敏拿著雕刻刀時,心中所想還是「與大自然融合」,「我會想盡辦法感受、聆聽石材的聲音,尤其剖石材的時候,會特別用心去感受那一塊石頭。」和泉正敏尊重自然,石材可能會受到地震、雷擊、水滴等自然力量影響,而當他、一個人類要去剖開天然石材時,會特別存敬畏心。「劈裂法」是他的招牌技術,和泉說:「長年下來,技術已經在身上了,身體和雙手自然就會做那個動作。」和泉正敏的工作室。 圖/陳瑞憲提供 分享 facebook 81歲的和泉正敏迄今仍每天外出找石頭,「要在幾千、幾萬顆石頭中挑選,一個地方挑完又要去另一個地方,真的滿辛苦的。」和泉挑選的原則不在於外表,而在於石頭的本質,要方便雕刻、加工。和泉正敏說:「人類蓋出來的東西通常比較冰冷,希望能把石材這個大自然的天然藝術品,帶進建築物裡,多一些天然的感覺。」把藝術和自然帶進「聯合。大於」「天然的感覺」打動了陳瑞憲。陳瑞憲思考:「在沒有溫度的都市環境裡、在局限的空間裡,要怎麼用抽象的概念,呈現人對於自然的憧憬?」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和泉正敏。由台北忠孝東路四段聯合報舊大樓改建的「聯合。大於」,兩處接待櫃台就大手筆請大師設計,連石頭都是來自日本東北,是和泉珍藏了40年的壓箱寶。陳瑞憲去到人家工作室,一眼看中這款表面包覆類似黏土層、黏性比較高、帶有鐵質的稀有石材。和泉笑說:「這種石材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因此愈想珍惜、呵護,研磨、拋光的時候更用心,愈亮愈漂亮,坐在櫃台的人應該會很開心。」要兼顧美觀與實用,並不容易,他笑笑說:「剖石材時,就有想法了。」野口勇庭園美術館中錯落有致的石塊。 圖/陳瑞憲提供 分享 facebook 知道這個案址的前身是老字號的報社,和泉正敏說:「石材是很玄的東西,組成環境、地球,我想盡辦法、全心全意地表現出來,希望不只是呈現一個藝術品,而是能與大自然融合。希望我這一分對石頭的心意,能藉由聯合大於的人文精神,被更多人感受到。」陳瑞憲說,這次完全交給和泉正敏自行發揮,只是因為空間條件,希望既是藝術品,也是工作櫃台,「老師的作品有幾個觀賞角度,一個是當藝術品,遠一點距離看,但這兩件作品,我希望人們可以近距離、用手去碰,不僅僅是實用性、也不僅僅是仰慕的角度,而是真正親近老師的作品。」陳瑞憲眼中的和泉正敏當年在故宮被和泉的專注吸引,陳瑞憲說:「在台灣,我很少看到那樣的庭園跟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作者正在擺置石頭的時候。」那時是和泉正敏贏得故宮庭園的設計權,正在擺置石頭。他告訴陳瑞憲每個石頭的前世今生、出身來歷,以及為什麼要放置在這個庭園裡、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後來有機會,陳瑞憲便邀請和泉正敏合作,「在我設計的空間裡有老師的作品,那是無上的光榮。我想我的美學方向跟老師可能有所呼應。」石雕家和泉正敏(左)與設計師陳瑞憲。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陳瑞憲也造訪和泉在四國的工作室,一路往鄉下走,石頭愈來愈多,因為附近有採石場,是石頭產業中心,「天時、地利、人和,在那樣的環境裡出現這麼一個人。」儘管當地必然代代都有巧匠,但跟國際接軌、能詮釋石頭的自然力量,可能無出其右。和泉正敏有自己的石頭「寶庫」,置放著從世界各地蒐羅來的石頭。陳瑞憲讚歎:「即便放在那個石頭場裡,看起來好像完成又好像沒完成,每一件都是藝術品。」因此,陳瑞憲感歎:「台灣人跟藝術的關係比較一刀兩斷,日本人會把藝術放在生活中,這是非常重要的,能浸淫其中,就會受藝術的影響。」這次把和泉正敏兩件藝術品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在打破台灣人對藝術品敬而遠之的距離。陳瑞憲說:「我希望老師的作品放在這兩個空間,讓這邊的住戶真正住在這裡面,覺得跟藝術的距離很近。」野口勇庭園美術館 Isamu Noguchi Garden野口勇庭園美術館。 圖/陳瑞憲提供 分享 facebook 和泉正敏還創作不懈,也念念不忘推廣石雕藝術,未來計畫在台舉辦野口勇展覽,也推薦台灣人一訪野口勇庭園美術館。野口勇是20世紀初出生的日裔美籍藝術家,60多歲時在這創作石雕,當時20多歲的和泉正敏也一起工作。和泉的工作室還在園中,不對外開放。如今,露天美術館裡,石頭與植物錯落融合,晴天有晴天的美,雨後有雨後的風景,陳瑞憲形容:「每次都看到不一樣的面貌。我感覺老師的作品真的在大自然裡面跟大自然互動,是有生命的。」野口勇庭園美術館地址:香川縣高松市牟禮町牟禮3519開放時間:周二、四、六(需預約) 網址:http://www.isamunoguchi.or.jp/,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