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今日香港與今日台灣

分享 facebook 過去兩個星期在香港的兩次大遊行,敘利亞政府軍強攻伊德利布 艾爾段將訪俄會普亭,那種史詩般的集體意志湧現,照顧農民 農會拉高紅豆收購價,從一百萬人到兩百萬人,花蓮捕獲稀有巨口鯊 環團:修法禁 漁民:多誤捕,場景不是浪漫多感的法蘭西,黃昆輝幫魏明谷站台 被台聯黨員嗆聲,或積澱歷史悲涼感的東歐,而是向來被認為有如一盤散沙的華人社會,更讓世界動容。我看到的則是在現代科技搭配下,某種文明規範力有序的展現。香港人在回歸後不久的二○○三年,為阻擋基本法第廿三條國安立法就有五十萬人走上街頭;這回反送中條例的兩次遊行在人數上又翻了兩番,究竟是什麼催出這股動力,香港特首的讓步當然就是北京政府的讓步,難道人數會是成功的保證?都還有待更深入觀察。 基本法第廿三條和送中條例的抵制,反映的都是人權和法治的價值,不僅對重商主義的香港,已經如空氣陽光和水,即使對快速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中產階級隱然成形的中國大陸,也具有愈來愈高的分量。十多年來一些明顯失控的單純侵害人身自由案例,從孫志剛、李莊到雷洋,所引發的社會騷動,最後也都以政府的某種讓步終結。香港反送中抗爭21日兵分多路,前往占領夏慤道與添美道、堵塞告士打道,另外也有眾多團體轉戰警察總部和稅務大樓。 (美聯社) 分享 facebook 相對於此,政改追求的民主價值,在轉型成本難以估計的現實下,顯然還沒有對中產階級形成窒息性壓力,因此占中和雨傘運動只能在爭議中結束。更不要說觸及主權的民族主義,港獨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回響;新疆再教育營受到多大的國際關注,大陸的知識界迄今視如不見。所以香港人在出門的時候,肚子裡其實已經盤算得很清楚。從台灣這頭看香港,當然百感交集。有些香港人以過來人姿態,提醒台灣人不要跟他們一樣,上了一國兩制的當,否則今日香港就是明日台灣。實際上香港人從來沒有真正選擇,何嘗上過什麼當—他們現在也只不過要求「落實」基本法的一國兩制而已;從來就有選擇的台灣,到今天也未見哪個主流政黨,應和過中共的一國兩制主張。偏偏到了選舉年,就有人撿到槍似的,要以香港之痛作為選舉的柴火。特別是看到從前香港人秉燭悼念六四時,還渾然干我何事的這些人,真是反胃。執政黨倒也不是不知道民族主義的對撞,除了把海峽變成亞洲火藥庫外,沒有第二個結果,所以儘管從不諱言獨立的終局目標,實際行動上卻是到了完全執政,連立法院就可以修改的兩岸條例有關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定義的條文,也裝作沒看見。但一到選舉,還是要編織一國兩制的假想敵,以凸顯其民主守護者的正當性,更可惡的是,藉維護國安之名推動各種反民主,乃至反人權法治的政策,其心態幾乎已回到民主改革之前,「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威權時代。弔詭的是,對於執政黨這幾年在集會遊行法、公民投票法所表現的前恭後倨,乃至系統性的侵蝕各個確保民主體制的獨立領域,國際媒體也真的因為「比下有餘」而給予特別大的寬容。更不要說美國老大哥的印太戰略,正需要多一個馬前卒,漸漸使得台灣自甘於現在這樣幾無下限的選戰民主,讓許多人真的開始懷疑,除了吵吵鬧鬧,民主到底帶給我們多少實益。我倒覺得蔡總統可以讀讀德國梅克爾總理給哈佛畢業生的建議,面對兩岸這麼複雜的問題,先拆掉心裡的那堵牆,用大媽的話來說,就是「只要拆掉無知和偏狹的牆,你會發現什麼都有可能」。我們在香港看到文明的規範力,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存在發展的台灣,也只有通過「更好的中國」的展示—這應該是中華民國繼續存在的真正理由—才能得到最佳守護。很多人用溫水煮青蛙來合理化築牆想法,五十年前處於冷戰末期的德國也是如此,一直到東進政策以「接近造成改變」來替代築牆,才慢慢帶來廿年後的巨變。在我看來,到了廿一世紀今天,這已不是誰壓過誰的問題。所有國家在全球化、科技革命浪潮下,都面對某種沸水效應的考驗,我們的體制如果不能帶給人民真正的幸福,有什麼好守護的?至於大陸,最能促成他們改變的,難道不是我們?(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