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消費抵扣券採電子支付 一石三鳥

過去兩年來行政院全力推動台灣行動支付,

社群行銷達人

,並在2018年喊出了「行動支付元年」的口號;當時賴清德院長發下豪語,

客製化網站

,希望台灣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可以在2020年到達六成,

網路行銷

,且在2025年提升到九成。現任蘇貞昌院長則在今年8月指出,

台中行銷達人

,行動支付普及率已提升至逾五成;金管會也全力配合政策指示,

網路代銷

,規劃以2020年為期,

購物網站租用

,提出「創新數位科技,打造智慧金融」的願景,期盼國內電子支付占民間消費支出比重在五年內倍增。財政部同時將小規模營業導入行動支付的租稅優惠期限,延長至2025年;教育部與科技部則都對金融科技的產學合作表示歡迎。至於政府周邊的智庫,例如台灣金融研訓院,更是陸續舉辦各種金融科技論壇。市場上目前已有30多家以「pay」為名的公司,最近還看到了推行高雄幣與嘉義幣的消費折抵電子回饋方式,以及坊間雜誌舉辦及頒發年度「數位金融服務最佳銀行大賞」。一時之間,似乎政府與民間都動了起來,熱鬧滾滾,行動支付往前邁進。 今年8月中國大陸發布禁止個人來台自由行之後,大陸來台旅遊的人數遽減,使得國內旅遊相關業者,例如景區、旅館的生意都受到嚴重打擊,政府為了幫助相關產業度過難關,經濟部推出了夜市抵用券,農委會提出了農業體驗抵用券與森林區優惠券等。本來這些推廣活動都是美事一件,但執行層次卻令人困惑不已。因為原先以為行政院會將推出的消費抵扣與電子支付結合,如此雙劍合璧,可產生一石三鳥的效果。這些效果包括可以協助旅遊業度過難關;其次是行動支付元年的延伸,順其自然地培養基層大眾線上消費的習慣;第三,也是政府常常忽略的,就是有了經濟學臨時所得上升對消費影響的大數據,可供未來政策與學術分析使用,增加台灣的軟實力。之前我們曾不斷地提到,數位金融與純網銀的發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場景的應用。此次政府發行消費抵扣券,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場景。同時,台灣的硬體發展世界聞名,軟體發展相對較慢,如果能夠以招標方式,讓所有各式各類的電子支付公司都參與競標,透過大廠帶小廠的發展模式,應有助進一步提升台灣金融科技的能力。但沒想到這一波的抵扣券發行,竟是回到了最原始的實體紙張發行方式,凸顯了政府鼓勵行動支付政策只是淪為口號,金管會倡議的實虛結合破功,都未具體落實行動支付的政策。部分政府官員解釋,使用實體券的原因是夜市攤商若使用儀器設備,成本過高,且國人習慣使用現金。在儀器設備方面,與採用的系統有密切關係,究竟是要用QR code或其他系統,可以留待未來討論。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中國大陸的攤商也大量採用電子支付,他們只用一塊紙板,印出QR code貼上,顧客就可以掃描,這與系統設備成本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即使系統設備的成本有影響,政府也可以給予補助。至於所稱因國人習於用現金而發行實體券的這項理由,豈不是正好違反了推動行動支付的原意。我們認為,攤商不願揭露收入、引起稅收的困擾,可能才是原因,此時財政部可以出面協助解決稅的問題。推動行動支付,需要政府真正認同這是台灣未來發展與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政策。我們建議蔡總統與行政院蘇院長從本身做起,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之下,親自操作兩種以上的電子支付,才能體會年輕世代的生活方式。同時,要求所有的部會首長也要親自體驗,唯有如此,官員們才知道落實行動支付的意思,否則只是口頭上大喊促進金融科技,結果卻是一再錯失利用金融科技最佳場景及讓廠商實戰操兵演練的機會。,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