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一新/再嘗麵包果

璞石咖啡館的麵包果湯。 圖/邱一新提供 分享 facebook 遊看花蓮,

省油方法

,一次又一次,

網路活動企劃

,轉山,

積碳清洗

,涉水,

台中紋繡教學

,眺海,

銘版印刷

,探覓傳統業作(如花蓮溪出海口撈鰻苗),

禮車

,固然也至「璞石咖啡館」,

台中結婚禮車

,某種拜望儀式。璞石曾倡議「慢城花蓮」,是花蓮「自宅職人」範例,工作就在生活裡,夫烘豆煮咖啡常被樂道,妻開辦「寫寫字採編學堂」出版書刊,讓每個人都可以說故事,但稱花蓮之「故事居所」(Storied Residence,一種歷史家園的概念,找尋住民的生活故事),或最名副其實。故吾人樂坐其中。璞石亦供簡吃如義式麵飯,但今次所嘗例湯教我驚喜,竟是暌違久矣之「麻姬露」—「麵包果」阿美族語,僅擱薑絲,味道清鮮怯暑,惟果肉多籽,須嗑殼吃籽仁,口感似花生米之鬆脆,頗添食趣。 然花蓮之外,麵包果料理罕見,樹蹤卻遍布全島—有謂三十多年前政府曾廣推,但民間嫌果皮難削又須浸除黏液才能煮食,故七、八月盛產便任其熟透落地,暴殄天物之至,不若花蓮人知味。言此物,不由得想到蔡珠兒《紅燜廚娘》曾回憶幼時住花蓮之五十年代吃景,提到花蓮到處都是麵包樹,常有鄰居摘油黃肥大的麻姬露來送,媽媽便用小魚乾煮湯,謂滋味「粉粉的有點甜,很好喝」;又云媽媽用曬飛魚乾和薑絲燒麻姬露,更是「鮮美清甘」;可見麵包果在花蓮極其家常,迄今,仍是在家習吃之菜餚,故食肆難得見,惟菜市場或有售削好皮者,詢之吃法,除了珠兒家母食單,還能炸天婦羅、炒肉絲、煮綠豆湯。此物原產馬來群島、玻里尼西亞,或謂南島語族載入本島;或推測達悟族從菲律賓引入蘭嶼(作為拼板舟樹材),再散播東海岸才成為原民食物。而此物也因富含澱粉纖維,烘烤後味道似麵包故名Breadfruit,這毋寧是有趣描述,不知可有人「烤」證之?另就是,食物最能激發人之懷想,亦常使某些食物與某些人或某些地方連結;即以我為例,初嘗麵包果便極驚艷,有醋拌沙拉,也有焗烤,乃阿美族名廚陳耀忠創作。昔年,耀忠在家前院擺三兩桌,以三個女兒之名命店名「陶甕百合春天」,只接預約,便潛海入山採集,憑靈感設計風味餐,味道之好超乎大夥想像,令人識見阿美族採集文化,席間即興唱聊,其非部落的故事居所乎。像這樣的吃食最能引起共鳴,故有稱譽台灣光點,然耀忠不為所動,至今仍固守部落支撐族人的山海採集,你想吃就得迢迢前來,終啟台灣各族群部落同心如此,復興原民風味菜。此店居靜浦部落臨秀姑巒溪出海口,倘人能早來,先蕩步左岸,也及港口部落和海祭場,經舊長虹橋佇賞晚霞餘暉泛溪,再御風返右岸靜浦,方不虛此行也。,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