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奮鬥與分享來實踐文明清單

社會要鼓舞出現一種「盡一己之力,宗教百景選拔 南市入選最多,無一己之私」的「分享」情操。有能力的做更多分擔,有曖昧…抓姦不在床 櫃中妻熱暈了,弱勢的得到適當照顧。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一代,抗議加大濫殺慘案 女權示威,要充滿奮鬥與分享的熱情,正如三個半世紀以來第一位哈佛女校長Drew Faust對哈佛畢業同學的勉勵:面對焦慮的未來,現在輪到你們出場了……
我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和平,夢想的是文明社會。畢業生要充滿信心,以奮鬥為燃料,以分享為方向盤,參與「文明清單」列車的前進。
1.「一半對一半」的台灣社會
六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是貧窮與落後的。經過了以後半世紀的全民努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可惜最近十多年來我們引以為傲的「寧靜革命」,出現了不寧靜。
當前台灣社會出現了「一半對一半」的逆流,財富分配是「貧窮對富裕」,兩岸關係是「交流對限制」,公共政策是「保護對市場」,人民心態是「白吃午餐對合理付稅」,年齡分配是「老齡化對少子化」,產業發展是「低勞力對高科技」,社會焦慮是「世代衝突對世代對話」。
借用狄更斯的譬喻,台灣有二個:善良的台灣對私利的台灣;進軍世界的台灣對退縮保守的台灣。
在「一半對一半」的大氣氛下,當然不是算術上的五十對五十,而是會發現總有一股力量與另一股力量相持不下。因此,每一個重大政策都會僵持,每一個芝麻小事都有爭議。試列舉當前十項「重」與「輕」的倒置與較勁:(1)重保護、輕開放。(2)重補貼、輕納稅。(3)重關說、輕法治。(4)重收受、輕付出。(5)重價格、輕價值。(6)重數量、輕品質。(7)重表面、輕實質。(8)重指責、輕反省。(9)重私利、輕義務。(10)重當下、輕千秋。
如果這種「輕」「重」失衡持續,那就使台灣壞的一半:內耗、平庸、自私會持續惡化;同時磨損了台灣好的一半:善良、付出、分享。一半對抗一半的悲慘結果是失去了全部。
2.提出「文明清單」
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社會」出現了扭曲,「開放社會」出現了倒退,「公平社會」出現了偏差。上一代人已經付出了他們的心血:消滅了貧窮、普及了教育、樹立了民主、發展了科技,建立了小康社會。
緬懷他們的奉獻,我們要充滿感恩。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必須奮起改進,勇敢地拿起接力的火炬,盡自己的責任。因此讓我們提倡更有前瞻性的「文明清單」,作為新的願景。
近年來「文明」的課題受到普遍的重視,哈佛大學歷史學者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文明》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者沙克斯(Jeffrey Sachs)所寫的《文明的代價》(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都引起各方討論。
我們所嚮往的「文明社會」及「文明清單」,可以包括四大類:
(1) 高度文化水準及科技發展,
(2) 多元創新的制度,
(3) 相互包容尊重的生活方式,
(4) 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
整個社會應當一起來討論一份「文明清單」,並且排列出優先次序。
要構建及維繫這種「文明」,社會就要付出「代價」。一面是具體數字的成本面(如擁有社會基本建設、一流大學、博物館、實驗室),需要龐大經費,這就是為「文明」所負擔的納稅;另一面難以數字表現,如要求自己具有文明素養,參與公眾事務,樂意分享財富,並有公平正義的同理心等等。這些均需要時間、愛心及參與的投入,可以無形的「代價」來概括。
輕重倒置的調整
上面提及輕重倒置的十項是不相容於文明清單上的;必須要透過各種方式逐漸調整,從道德勸說到訂定政策,把現代社會的個人義務、社會進步、企業責任與永續發展做合理的新組合。例如:文明清單中提出人人要周延的健保、優良的教育、方便的交通、很好的退休、環保的科技、人才的引進、社區的公益、外籍勞工的權益等;但是人人都不肯分擔改革所需的成本以及擔心市場的競爭。當「自私的一半」占上風,就產生了巨大財政赤字及冷漠的社會。
讓我們共同接受:除了要補貼低所得及弱勢團體外,台灣人民必須要承擔較高的稅率、較多的公益、較開放的政策。如果「肯承擔」的「一半」能占上風,台灣的文明清單就有可能兌現。
向美國學習
如以美國的文明清單為例──尤其以它的優點和長處來比較──台灣要加快學習:
(一)美國擁有的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實驗室、科技中心、跨國企業,以及提升藝術、音樂、體育等文化領域接近國際水平。
(二)美國社會無處不在的開放、多元、民主、法治、容忍、透明等的傳統,以及他們對軟實力的珍惜,特別注重對全球人才的吸引。
(三)美國富豪巨額捐獻,民眾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公共知識分子所扮演的反省角色,以及年輕人仍然擁有冒險的創業精神。
3.奮鬥與分享
「文明社會」是幾世紀以來在西方世界追求的理念;此刻台灣必須要靠全民的自我「奮鬥」,才能建立「文明的」社會;同時又要靠全民自願的「分享」,才能出現「社會的」文明。這應當是台灣的新承諾與新航程。
個人有奮鬥力,社會才有生命力,國家才有競爭力,這個次序不能顛倒,這樣才能使文明清單逐漸實踐。當前的社會瀰漫著對政府的各種要求,又充滿了對政府的各種批判。在選民不肯付稅,不肯多盡自己責任的雙重壓力下,無止盡的要求是超過了政府部門所能做的;某些媒體無限上綱對政府的責罵,也是民主社會所罕見。在這種情勢下,個人的奮鬥容易受到挫折,但不能氣餒。
社會也要鼓舞出現一種「盡一己之力,無一己之私」的「分享」情操。有能力的做更多分擔,弱勢的得到適當照顧。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一代,要充滿奮鬥與分享的熱情,正如三個半世紀以來第一位哈佛女校長Drew Faust對哈佛畢業同學的勉勵:面對焦慮的未來,現在輪到你們出場了。
當2007年比爾蓋茲回哈佛接受榮譽博士時,媒體問他:「你只讀了二年就離開哈佛,如果讀完四年,想想看你的財富還會增加多少?」蓋茲的回答:「二年中我在哈佛學到很多,但有一件事我沒有學到:那就是如何解決世界上如此可怕的貧富差距。」
當台灣的畢業生,走出大學的溫室,「文明社會」應當是一個共同要追求的願景。西方哲人幾世紀前就這樣預告:「一旦人類開始嚮往文明社會,就無法拒絕它的誘惑。」
大學畢業生站出來向社會大眾宣布:「文明清單我們共同推動」、「文明社會我們共同構建」:同時我們一起改寫「生與死」的定義:
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開始「奮鬥」的那一刻;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拒絕「分享」的那一刻。
(本文改寫自中興大學博士畢業典禮講話),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