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政策失當 花生之亂只會更亂

雲林最近爆發「花生之亂」,

響應式網站

,過剩的花生在紙廠倉庫堆積如山,

商標申請費用

,令人怵目驚心,

網站排名搜尋

,11月還增加進口,

桃園機場接送

,使得產地花生從原本一斤40多元變成跌破30元,

925扣頭

,引起農民恐慌,

煙燻眼線

,事件進而衍生為雲林縣政府與農委會之間的嫌隙。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於是宣布準備花費20億元,

仿真髮際線

,啟動每台斤40元保價收購花生;蔡總統隨後視察收購狀況時,

2019關鍵字

,允諾撥下第一波收購款項,

台中飄眉

,且延長收購到12月底。選舉到了,果然行政效率也快了起來。看表面,花生之亂似已暫時告一段落。然而,蔡政府的保價收購並未讓問題的真相獲得釐清,更讓有識之士看到農業政策的諸多失當,恐怕是蔡政府任內發生一連串「農產品之亂」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從去年6月開始的香蕉產量過剩,今年4月的芭樂、7月鳳梨、9月檸檬的產量過剩,10月的高麗菜價崩盤,到11月至今的花生之亂,應當是其來有自,而且陷入惡性循環。 先釐清花生之亂的真相。長期來看,台灣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需配合進口花生5,235公噸,本來就會對產地的農民造成衝擊。近年台灣內需市場對相對高成本國產花生的需求衰退,但產地農民並未減少種植面積,造成供過於求,國產花生價格呈現下跌趨勢。今年雲林產地花生自10月底進入第二期採收期,剛開始採收時量少,比農糧署預估欠收18%還嚴重,業者收購價格於是從每台斤41、42元,一直買到46、47元,創多年來的新高。但10天後農民採收量正式出爐,卻比原先預估高出甚多,於是產地價格跌至每台斤約35、36元,又因為11月進口增加而讓價格跌破30元。可見得價格的漲跌基本上反映市場供需,應無人為操縱的問題。如果有人為疏失或政策失當,第一應該怪「農委會預估歉收」錯誤,才會造成價格短期內波動劇烈;其次,則為農委會早知國產花生的需求衰退,但輔導農民的措施卻績效不彰,包括產量預測及價格調查,依產量、進口量、市價等資訊建立產銷預警制度都未落實,以致種植面積並未減少,屢見產銷失衡,一直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再看到花生任意儲存,更令人憂慮是否產生黃麴毒素,影響消費者健康。最嚴重的莫過於關稅配額設計失當。為保護農民不受加入WTO的衝擊,我國設有關稅配額制度,對進口花生5,235公噸內(配額內)適用較低的關稅稅率(25%),超過該數量部分(配額外)則適用較高的一般關稅稅率(帶殼每公斤42元、去殼每公斤64元)。但配額內進口,還需要標購進口權利而付出權利金。合計花生進口到港價(24.5元)和關稅及配額權利金,目前帶殼花生的配額內進口成本,只比配額外的成本低2元(去殼花生的差距則為4元),差距有限,以至於業者在農委會規定的進口期間外,改採關稅配額外方式進口的數量。也難怪從2016年起,花生進口量均遠超過花生進口配額數量,2017年還多到將近2,000噸,花生之亂遲早會發生,當下仍於11月進口252噸的花生,價格崩盤也就不足為奇。綜合上述,農委會對於國產花生長期供過於求的問題無應對之計,對於近期的花生產量預估又失準,加上配額外關稅設計不當,導致配額外進口增加,才是引起花生之亂的主因。花生價崩之後,農民一出來抗議,政府立即就做出高價收購的政治反應,如此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農民就不會調節產量,也不必擔心生產過剩,因為政府最後還是會再以保價收購方式來收拾爛攤子,這樣一來除了摧毀農委會自己推出的「農業保險」之外,最倒楣的就是被政府吃得死死的納稅人及消費者了。,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