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 閩台緣博物館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空汙防制設備

,是大陸唯一一家對台專題博物館。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走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大陸許多自然勝景、歷史文物,

韓國燒酒推薦

,不僅展現出人文和景觀特色,

網路行銷公司推薦

,同時也展現與台灣的歷史淵源,

生命之水

,它們因而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些交流基地,

半自動液體罐裝充填機

,讓兩岸民眾共同飽覽秀美山川文物的同時,

台中關鍵字行銷

,更自然連接了雙方的文化情感和心靈契合。位於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威士忌用水

,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對台專題博物館,從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等「五緣」,闡釋閩台兩地淵遠流長的交流關係。博物館的前身為「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原址設於泉州天后宮內;為了更好地發揮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功能,決定在風光秀麗的泉州西湖湖畔、清源山下重建新館,2006年5月27日起落成開放,至今已接待逾千萬名人次,其中台灣參訪者有70餘萬人次。閩台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萬3332平方米,以「天圓地方」為核心設計理念,並運用閩台兩地傳統建築的「出磚入石」特色工藝,選用紅磚、花崗岩打造,紅白相間,「讓台灣人看了都覺得很親切」。博物館外觀可見四道通向上方觀景天台的半弧形屋面斜階,寓意該館是海峽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觀景天台上還有一株「和平蓮」,期許兩岸和平吉祥。閩台緣博物館主題常設展展廳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館前景觀廣場的九龍柱,高19米,是目前大陸最高的一對九龍柱,象徵海峽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此外,還有七彩燈柱、倒影池等。倒影水池中的水不斷流動,代表兩岸關係源遠流長。記者進入館內大廳,映入眼簾一幅巨大的火藥爆繪壁畫,吸引了所有參觀遊客的焦點。這幅壁畫高18米,寬9米,取名「巨榕」,是由泉州籍國際知名現代藝術家蔡國強所創作。他以中國古代「發明宣紙和火藥」為創作素材,用火藥在特製的宣紙上爆破,炙燒成一株蒼勁有力的榕樹;不僅演繹了「同文同種同根生」的理念,更用「榕」的閩南語語音「情」,呈現出一衣帶水的兩岸情緣。蔡國強的火藥爆繪壁畫「巨榕」,呈現出一衣帶水的兩岸情緣。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林建春向記者介紹,台灣的開發史就是一部福建人民的移民史,台灣漢族人口中,絕大多數祖籍地在福建,「第一名占44.8%,祖籍泉州,第二是漳州,占35.2%。」早在周秦時期,就有閩越族通過陸橋到台灣;宋元時期,陸續有泉州先民越海東渡;到了明代後期,泉州人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渡台;清代起,更是「無村不遷台」,「特別要提到鄭芝龍和漳州的顏思齊,當時他們到台灣開發,帶去閩南一大批勞力,而後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又帶更多青壯年到台灣。 」另一波移民開發台灣的熱潮,則掀起於1784年清政府開放泉州蚶江港與台灣鹿港對渡後,因允許攜眷赴台,移民更加踴躍,兩岸商貿往來也更加密切。現在的鹿港人有許多都是泉州籍,兩地的閩南語口音也極其相近。1675年荷蘭文原版「被貽誤的福爾摩沙」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沿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發展步伐,台灣從港埠興起、郊商勃發乃至書院建置、寺廟分靈、建築及公益習俗等,都留下許多泉州印記。在日據時期,雖然泉台民眾來往受到一定阻撓,但一直沒有中斷;直到抗戰勝利後,又有數萬名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泉州人相繼東渡。泉台緊密的交往歷史,便是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選設於泉州的主要原因。1675年荷蘭文原版「被貽誤的福爾摩沙」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清代福建民居陶質風獅 記者樊德平/攝影 分享 facebook,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