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近來由於鳳梨及香蕉滯銷而引發價格崩盤的問題,

客製化網站

,政府部門因應方式失序失焦。大量收購滯銷產品對於舒緩價格下跌只是杯水車薪;特別是收購後立即銷毀棄置的情境仍歷歷在目。政府高層教導大眾香蕉新吃法,

網路行銷達人

,部會首長帶頭吃香蕉及鳳梨來促銷不但無濟於事;更讓人匪夷所思;農業首長提前預告下一個價格崩盤的產品,

系統建置

,引發農民恐慌卻不作為,

關鍵字達人

,更是荒謬至極。模糊農民抗議焦點,

網路行銷

,並將問題泛政治化,

SEO達人

,更使台灣內耗紀錄再添一筆。農業首長也提出「聰明種」的建議,要求農民不要一窩蜂搶種而破壞市場行情;但是如果政府連國內種植概況、生產情形、市場需求,以及外銷市場競爭情況等基本資訊均掌握不到,如何使基層農民有所遵循? 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的治本之道,必須結合物聯網等資訊科技,將產品產銷智慧化,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農民所有生產及行銷、甚至天候等多層面精準的資訊,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建構農業4.0環境,才可降低農民靠天吃飯的困境。由於台灣農民多為小農制,打造農業4.0談何容易?政府雖然也挹注不少資源,推動農業產銷一體化,但由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台灣農業與現代化農業存在明顯落差。不過農業生產有季節性,農產品需求也有周期性;政府至少應該先選擇較易發生產銷失衡,而使價格失控的農產品著手。由規劃栽種開始,以提升產出效率、提高產品品質等方式逐步推動農業創新;並健全供應鏈管理,確保產品衛生安全,以及農產品銷售與服務管道的完善。再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建立所有農產品生態系統,逐步完成農業4.0,才是務實的做法。而且未來若是政策可以到位,除了有助於農民收益增加外,政府也可以省下對農業的補貼,以及減少配合政策收購農產品的支出。另外也要克服不利外銷的因素。此次香蕉及鳳梨滯銷,政府一再辯稱並非是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減少採購所致,更是沒抓到重點。台灣農產品出口,早已面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無論香蕉、鳳梨或是其他農產品外銷,由於各國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遠高於工業產品,所以普遍面對貿易障礙高的市場。而且由於農產品是許多開發中國家出口主力,許多先進國家會提供更低優惠關稅的待遇,對台灣農產品出口更為不利。以台灣香蕉輸日節節下滑為例,除了本身產品品質穩定的問題外,對日本出口香蕉,須負擔高關稅也是重要原因;反觀我國主要競爭對手菲律賓在日菲自由貿易協定(FTA)下,享有關稅優勢而取代台灣。台灣農產品外銷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毛豆銷日,國內業者合作提升品質,有效掌握日本消費者需求;不但克服6%的關稅劣勢,擺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競爭,在日本幾乎取得一半的進口市場占有率,博得「綠金」的稱譽。證明一切只是事在人為,相關的經驗值得政府參考。政府應加速建構FTA消除關稅劣勢,才有助拓展出口市場。不過利用FTA固然可突破關稅障礙拓展出口,但台灣也必須開放保護程度高的農產品市場,國外進口品的增加必然對國內造成衝擊;一得一失之間,如何掌握與因應? 政府也須有明確的策略。台灣對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口號喊得震天,政府也一再宣稱準備就緒。但是如果連國內農業問題都處理不好,如何因應農業自由化及國際化? 農業議題若在簽署FTA時沒有完整規劃,繼香蕉及鳳梨之後,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農產品同樣發生產銷失調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學到教訓。,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